香港民研舉行「一國兩制25周年中期民情總結」之「市民身分認同感總結」發佈會 (2022-06-21)

2022年6月21日香港民意研究所發佈會 – 傳媒參考資料

發佈會直播

講者:
袁彌昌 – 時事評論員
黃志偉 – 香港伍倫貢學院社會科學院講師

詳細結果

特別宣佈

香港民意研究所(香港民研)前身為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港大民研)。公報內的「香港民研」指的可以是香港民意研究所或其前身港大民研。

香港民研每半年檢視和調整工作一次,部份改變已在五月四日(即民研三周年)之後啟動,包括下調新聞發佈會的次數和啟動網上公民教育工作。六月初,我們正式啟動「一國兩制25周年中期民情總結」,暫時以兩個月為第一階段,逐個星期以不同形式發佈各個項目總結。首先以官員民望打頭陣,上星期再總結六四民情,今個星期是身份認同,然後是回歸周年及社會現況評價總結,詳情容後公佈。另外,七月開始,我們打算下調定期民意調查的次數,由每月兩次減至每月一次,以便爭取資源進行公民教育和民情總結。同時,民研亦希望教育大眾,數字歸數字,評論歸評論。所有由民調數字引發的個人評論,責任由論者自負,與民研無關。

公報簡要

香港民研於五月底至六月初由真實訪問員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方式成功訪問了1,000名香港居民。調查顯示,以沒有涉及身分對立問題的獨立評分計,無論是按認同感、重要性或認同指數排名,「香港人」身分均繼續排行第一位,之後是「亞洲人」、「中華民族一分子」、「世界公民」、「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對比半年前,「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認同感和認同指數,「中國人」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重要性和認同指數均顯著上升。同時,「中華民族一分子」及「中國人」的三項指標均創2018年12月以來新高,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所有指標則創2016年12月以來新高。相對之下,「香港人」的三項指標再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世界公民」的認同指數則創2008年12月有紀錄以來新低。如果把「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對立比較,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自己最認同的身分,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為高。調查的實效回應比率為39.8%。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的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評分誤差不超過+/-3.0。

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31/5-5/6/2021
調查方法 由真實訪問員進行隨機抽樣電話訪問
訪問對象 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
成功樣本數目[1] 1,000 (包括500個固網及500個手機樣本)
實效回應比率 39.8%
抽樣誤差[2] 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評分誤差不超過+/-3.0
加權方法 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的統計數字以「反覆多重加權法」作出調整。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統計數字來自《二零二一年年中人口數字》,而教育程度(最高就讀程度)及經濟活動身分統計數字則來自《香港的女性及男性 – 主要統計數字》(2021年版)。
  • 數字為調查的總樣本數目,個別題目則可能只涉及次樣本。有關數字請參閱下列數表內列出的樣本數目。
  • 此公報中所有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各自計算出的誤差範圍會包含人口真實數字。由於調查數字涉及抽樣誤差,傳媒引用百分比數字時,應避免使用小數點,在引用評分數字時,則可以使用一個小數點。

最新數據

關於香港市民各項身分的獨立評分數字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4/6/20 7-10/12/20 7-10/6/21 29/11-3/12/21 31/5-5/6/22 最新變化
樣本數目 575-690 529-648 586-703 576-708 567-700
回應比率 64.3% 70.0% 55.1% 44.9% 39.8%
最新結果[3]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香港人 認同感 8.57 8.26[4] 7.78[4] 7.94 7.77+/-0.18 -0.17
重要性 8.34 7.89[4] 7.80 7.64 7.64+/-0.19
認同指數 83.1 79.5[4] 76.3[4] 75.9 75.4+/-1.7 -0.6
亞洲人 認同感 7.83 7.84 7.74 7.79 7.74+/-0.21 -0.05
重要性 6.89 6.65 6.56 6.62 6.57+/-0.23 -0.05
認同指數 72.3 70.1 69.1 69.8 69.3+/-2.1 -0.5
中華民族
一分子
認同感 6.25 6.44 6.46 6.38 6.79+/-0.29 +0.41[4]
重要性 5.89 6.04 6.01 6.06 6.42+/-0.30 +0.37
認同指數 59.2 60.7 61.0 60.7 65.0+/-2.9 +4.3[4]
世界公民 認同感 6.93 6.97 6.79 6.86 6.62+/-0.23 -0.24
重要性 6.64 6.53 6.45 6.45 6.30+/-0.23 -0.15
認同指數 66.6 66.5 64.8 65.0 63.3+/-2.0 -1.7
中國人 認同感 5.74 5.93 6.02 6.13 6.52+/-0.29 +0.38
重要性 5.50 5.40 5.59 5.61 6.18+/-0.31 +0.57[4]
認同指數 54.6 54.9 56.0 56.8 61.5+/-3.0 +4.7[4]
中華人民
共和國國民
認同感 4.90 5.16 5.30 5.71 6.14+/-0.31 +0.43
重要性 4.77 4.99 5.08 5.32 5.95+/-0.30 +0.63[4]
認同指數 46.8 49.3 50.5 53.6 59.1+/-3.0 +5.5[4]
  • 「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和重要性評分的幾何平均數再乘以10。若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性評分之數據,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性平均分所取代。
  • 該數字與上次調查結果的差異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是否有實際用途或意義,而不同調查的加權方法亦可能有所不同。

沒有涉及身分對立問題的獨立評分結果顯示,無論是按認同感、重要性或認同指數排名,「香港人」身分均繼續排行第一位,之後是「亞洲人」、「中華民族一分子」、「世界公民」、「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評分分別為7.77、7.74、6.79、6.62、6.52及6.14。重要性評分則分別為7.64、6.57、6.42、6.30、6.18及5.95。把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和重要性評分的幾何平均數乘以10,就得出0至100分的「認同指數」,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分代表絕對投入,最新數字分別為75.4、69.3、65.0、63.3、61.5及59.1。對比半年前,「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認同感和認同指數,「中國人」的重要性和認同指數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重要性和認同指數均顯著上升。同時,「中華民族一分子」及「中國人」的三項指標均創2018年12月以來新高,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所有指標則創2016年12月以來新高。相對之下,「香港人」的三項指標再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世界公民」的認同指數則創2008年12月有紀錄以來新低。

至於採自行之已久的「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提問方式的調查結果,則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4/6/20 7-10/12/20 7-10/6/21 29/11-3/12/21 31/5-5/6/22 最新變化
樣本數目 602 639 605 609 627
回應比率 64.3% 70.0% 55.1% 44.9% 39.8%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
自稱為「香港人」之比率 50% 44%[5] 44% 39% 39+/-4%
自稱為「中國人」之比率 13% 15% 13% 18%[5] 18+/-3%
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之比率 11% 14% 13% 11% 11+/-3%
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之比率 25% 25% 28% 31% 31+/-4%
自認為廣義「香港人」之比率 75% 69%[5] 72% 70% 70+/-4%
自認為廣義「中國人」之比率 24% 29%[5] 26% 28% 29+/-4%
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
混合身分之比率
36% 38% 42% 42% 42+/-4%
  • 該數字與上次調查結果的差異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是否有實際用途或意義,而不同調查的加權方法亦可能有所不同。

如果把「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對立比較,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自己最認同的身分,有39%稱自己為「香港人」,18%自稱為「中國人」,11%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而31%則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換言之,70%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29%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42%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分 (即回答「香港的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同樣定義的「中國人」比率為高。與半年前比較,以上數字沒有明顯變化。

民意日誌

香港民研於2007年開始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由慧科訊業按照香港民研設計的分析方法,將每日大事記錄傳送至香港民研,經香港民研核實後成為「民意日誌」。

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調查項目,上次調查日期為29/11-3/12/2021,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30/5-5/6/2022,因此是次公報中的「民意日誌」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讓讀者作出比較。以涵蓋率不下25%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讀者可以自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

28/5/22 香港國安法法律論壇在港舉行
27/5/22 美國國務卿發表對華政策演講
25/5/22 國務院召開全國經濟會議
8/5/22 李家超高票當選第六任香港行政長官
18/4/22 中國首季國內GDP按年增長4.8%
16/4/22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成功返回地球
30/3/22 林鄭月娥承認防疫措施致使人才流失,承諾捍衛香港的國際地位
14/3/22 首批內地醫療支援隊抵港
11/3/22 全國兩會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
18/2/22 中聯辦成立香港社會同心抗疫行動商會
17/2/22 首批支援香港的中國內地抗疫專家團抵港
12/2/22 新冠肺炎疫情惡化,單日新增1,514宗新冠肺炎個案創新高
11/2/22 新冠肺炎疫情惡化,李家超率團赴深圳商討抗疫
10/2/22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中央政府表示將全力支援香港抗疫
8/2/22 政府收緊防疫措施,限制跨家庭聚會及推行疫苗護照
22/1/22 葵涌邨疫情出現幾何式爆發,政府公佈多項抗疫措施
18/1/22 政府因有倉鼠感染新冠肺炎而人道毀滅2,000隻動物
17/1/22 國家統計局公佈中國2021年GDP按年增長8.1%
29/12/21 7名立場新聞高層被捕,立場新聞隨即停運
6/12/21 夏寶龍指「愛國者治港」是搞「五光十色」
3/12/21 東京奧運中國代表團到訪香港

下次新聞公報/發佈會 (暫定)

  • [發佈會] 6月24日(星期五)下午二時三十分
    我們香港人:自願醫保
    客席評論:鍾劍華 鄒崇銘
  • [新聞公報] 6月28日(星期二)下午二時三十分
    特區周年調查總結、政府民望、民情指數及五項核心社會指標
  • [發佈會] 7月5日(星期二)下午二時三十分
    社會現況評價總結
FacebookXLineWhatsAppLinkedInTelegram
Click to access the login or register cheese
Google Translate »